渡十娘|熊景明荐书:《被遗忘的王国》等五种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
戳蓝字一键关注 渡十娘
转发也是一种肯定
作者简介:熊景明,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顾问,并负责中心的“民间历史”项目。40年代出生于昆明,70年代末移民香港。1988年至2007年,主持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工作,并从事农村社会研究,参与国际农村扶贫项目。近年在香港及大陆倡导“家史写作”。著有《家在云之南:忆双亲,记往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痖弦,《痖弦回忆录》(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
这本书令我们从人文的角度了解当代中国历史,了解台湾老兵。作者是台湾著名诗人。17岁参军去了台湾,待终得回乡时,父母墓木已拱。
“我妈妈病危时,曾对她的好友四娘说:‘你如见到我娃明庭(我的小名),你告诉他,我是想他想死的!’ 硬是彻底的绝望!历史上从来没有这么长、这么残忍的隔绝,绝对的隔绝,连书信都不通的。战争的惊心啊,小孩子不懂。到了中晚年,越想越伤心,越想越悲痛。尽管从军后的六十年在台湾日子过得还算平顺,但想到老家,想到亲人,那伤痛是永远无法痊愈的。”
顾彼得,《被遗忘的王国》(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作者为俄国人Peter Goullart,1924年随母亲来到上海。1941年派往丽江,主持当地“工业合作社”项目至1949年。原书是英文,1957年出版。80年代初我在香港读到,惊叹不已。
我在云南长大,从不知道那里有过一个如此令人向往的神奇“国度”。最近捧读,再次为之打动。如果没有这本书,我们也许永远不知道丽江那美丽的山山水水中曾经孕育出独特的纳西社会,纳西文化。
作者具备探险家的眼光和勇气,却与怀着猎奇心态俯视少数民族的外来人完全不同。他全身心融入当地社会,享受与形形色色的当地人的友谊,兴趣盎然地对待工作。他觉得在如诗如画的丽江找到心目中的天堂,准备在此度过终生。他以诙谐而严谨的笔调,生动地写下自己的经历,记录当地的风土人情,婚嫁,节日的习俗,仿佛知道这些人和事,将来会消失,会被遗忘。他前往丽江之前数年,有位喇嘛预言他将去这个他从未听闻的地方工作。他去了,体验过,写下来,似乎也是天意。
庄秋水等,《通往北京的道路》(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20)
加拿大医生白求恩1938年来中国参加抗战,一年多后病逝。我们从小熟知这位伟大的国际友人,却未曾听闻那些毕生在华工作,对中国19世纪下半叶开启的现代化做出贡献的外国人。这本书讲述了其中五位的故事。
曾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1835 – 1911,他在中国住了50多年,1854年来到,1908年离开。
曾任中国第一所高等学校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的美国人丁韪良,William Martin,1827-1916年, 在中國生活了62年,1850年来到中国,1916年在北京去世。
《泰晤士报》首位驻华记者,曾任袁世凯首席政治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George Morrison,1862-1920,1897年来到中国,1919年回英国,次年去世前,还念念不忘再回到中国。
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式汉语拼音法创立者,英国人威妥玛,Thomas Wade,1818-1895。他1842年来到中国,在这里生活四十餘年。
燕京大学创立者及首任校长,美国人司徒雷登,John Stuart,1876-1962。他生於杭州,1949年无奈离开中国。
他们大多笃信宗教,其使命感令其在艰难的环境坚持下来,渐渐由衷地喜欢这个国家和人民。每个人的故事都独特而感人。他们对历史人物的和历史事件的观察与记录的独特角度有趣而令人思考,让读者看到历史书上没有的,远离我们的那个年代的许多细节。
庄秋水和她的伙伴们,追寻这五位杰出人士的足迹,拍摄了与书同名的五集纪录片。阅读和观片给人不同的感受和收获。本书的写作风格轻松活泼,文字简练干净。庄秋水是著名的历史人物作家,另外三位作者何书彬、徐宵鹰、韩松均保持同样的水准,看得出乃团队功夫与功力。
李菁,《沙盘上的命运》(三联,2017)
太好看了。先在网上看到其中一篇“我的公公陈立夫”。我们从小就熟知的,将中国人民的财产变为私产的“四大家族”之一,居然1950年后在美国养鸡20年,太太做辣椒酱卖。文章根据陈立夫儿媳妇的口述写成。本书讲述了十多位民国时期风云人物的遭遇,其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包括在台湾蒙冤坐牢25年的远征将军李鸿,跟随汪精卫而误入歧途的陶希圣,另一位甚至丧命的曾仲鸣,西康王刘文辉等。由他们的后人讲述的故事自然只是一面之词,而他们大起大落的人生折射的历史令人扼腕。
作者的口述史写作堪称典范,看得出她在采访前做了很多功课,研读相关史料,成文后核对史实。李菁做编辑出身,克服了一般口述史拖泥带水的毛病。看过不少关于汪精卫的文章和书,有些谜团要靠推测才能明白七、八分。本书写1938年的汪精卫,了了几页,非常有说服力。
抗战之后内战,同一批军队官兵八年之后,未能解甲归田,疲敝不堪地举起枪来,对另外一群中国人。作者自然无法去解读这段历史,书的第一章:一寸山河一寸血,分别描写抗战中三大战役、战场。讲述远征军的60页,是本书最长也最下功夫的一篇。对内战,则只讲了不同人的命运。那是我们可以想得到,而至今不能细细审视的一段历史。
刘齐,《我的串联生活》(深圳报业集团,2017)
文革开始时,作者是一名沈阳的初中学生。作者以当时的日记为依据,加以他对细节形象的描写,让我们从一个少年人的视角,看到中国那场“史无前例”的变故,留下被当今大多数过来人因不堪回首而渐渐遗忘的往事。
这位“一张白纸”样的少年人,在封闭的空间里,在当时教化下形成的的观点、思想和情绪,今天看来匪夷所思。而同时又那么积极向上,充满激情。一切像假的,一切都是真的。悼念哥哥去世一周年的文章是这样结尾的:愿哥哥,黄泉敬先辈,再学马克思。
作者的父亲是沈阳日报副总编辑,文革开始就被打成黑帮。他这个黑崽子被同学打个半死,一点没有影响他从13岁到23岁对领袖的无限崇拜,并成为一颗超级合格的革命螺丝钉。1975年海城地震,他被从工厂抽调去参加抗震救灾,日记中写道:“再一次决心:为抗震救灾斗争豁出自己全身肉,满腔血,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前几天,觉睡得太多了(平均六小时左右),从今天开始,要再减掉一小时,抓紧工作,抓紧斗争”。他的日记,当时的文章中充满这样的表白,今天读来好像滑稽小品。然而也有它的延续性,例如那些三什么,四什么,五什么。。。大概要等历史翻过一篇回头看,才会觉得啼笑皆非。
书中处处暗藏玄机,妙不可言。1969年初中生刘齐到辽北山区插队,“我最关心的战争区域有两个,一个是越南,一个是珍宝岛。越南太远,全国盼望打战的知青那么多,再需要人也轮不到我。珍宝岛就不同了,据说苏修T62坦克的速度极快,从边境开到我默默插队的辽北山区,也就是一阵风就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去你妈的镰刀锄头。。。”。
他常常能够把当时严肃的事后面的荒谬巧妙地揭示出来:“那时的大寨,简直就不是个村子,是圣地!大寨农民种的好像也不是庄稼,是经验,是典型。印象中,除了毛主席太忙,林副主席机毁人亡之外,国家领导人几乎都到过大寨。”可圈可点。
作者后来上了大学,去了美国,再回到中国。他对历史,政治和社会的认识贯穿书中,耐人寻味,而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因为他“批判”的对象,是青少年时代的自己,他带着理解和宽容,看待幼稚、虚荣等等人性的弱点,让读者看到民众如何被社会运动所利用。
他从骨子里的幽默,经历了土、洋插队,炼得炉火纯青,令人一边读一边笑。
书的开篇讲到四姐弟假扮成同学,参加串联的故事。像那时许多年轻人一样,哥哥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刘卫东,即保卫毛泽东的意思。弟弟对他伪造的串联介绍信十分佩服:“这四点太妙了,刘卫东真不白给,又机智又英勇。毛主席啊毛主席,你往沈阳市和平区这边看一看,你真该也让刘卫东来卫一卫。”
书中不乏点睛之笔:“文革”再厉害,终于压不垮人们对正常生活的渴望。魔鬼的巴掌捂得再严,总有漏光的所在。这个光,就是人性。从未读过对文革经历如此精妙的描绘。
熊景明
2020年7月24日于香港
本文作者熊景明近影
熊景明其他作品:
你是我的阅读者 我做你的渡十娘
做公众号里的《纽约客》,我们是认真的!— 写在《渡十娘》破万之际
昨日更新:
客厅热文:
热门文章:
十娘专栏:
葛圣洁:《Shock & Rock》
其他:
读完请点"在看"让更多人看到
图片 I 网络
整理 I 编辑 I 渡十娘
清单内容来自 I 熊景明
版权归原作者 I 如有侵权 I 请联系删除
生活中
总有些东西值得分享
渡·十·娘
DES
IGN
发现 I 家庭 I 乐趣
想每天与渡十娘亲密接触吗?
喜欢?粉她!
有话想说:
海外:dushiniang999@gmail.com
国内:dushiniang999@126.com